前篇文章《关于中学生霸凌心理的一点思考——关系的缺失,引来霸凌》谈到了诱发校园霸凌的四种原因。今天继续谈一下我对校园霸凌的认知。
校园霸凌包含了哪几种显著的心理效应?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踢猫效应”。就是指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不良情绪会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也就是说,你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应该说,在校园霸凌的实践中,一部分孩子在家庭教育或者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几乎没接受到到过爱的教育,不懂得爱自己,更不懂的关爱他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孤独而没有安全感,内心就会慌乱无张,甚至通过极端的方式加害到其他人身上,借此找到存在感,不愿意去感受被他霸凌的同学的痛苦与绝望。还有有一部分是因为从小家里的骄纵和溺爱,让孩子变得目中无人,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性地支配和指使别人,没有底线和原则,容易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极度缺乏包容心,这种孩子一般都是家庭放养式教育。
而专制家庭中的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大概率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还有的孩子是因为之前有过被欺凌的经历,所以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平衡之后,开始报复性地欺凌他人。这也是为什么刑法将犯罪的年龄一再下调到12周岁。里面有政策和社会原因,也有当事人现实行为与心理认知的不匹配。
这里面也包括了家长与教师的刻板效应。社会心理,是正常的社会行为折射。孩子之间小打小闹,是促进与社会沟通、学习社会生存技能的一种形式,比如小狮子之间的撕咬,但是进入成年社会后他们就各自保持了距离。但是,家长和老师通常会对这两类比较极端的学生有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要么这孩子没救了我不管了,要么这孩子没有一句实话等等。这里,也同样包括了我前一篇文章内提到的,不认同家长把管教孩子的责任推给警察,反而建议警察对家长进行依法训诫。其中就是担心孩子们(未成年人)对警察失去信赖感,形成刻板效应,类同下图。
再就是法不责众的心理。我们看到,在校园霸凌的行为中,往往不止施暴者和被欺凌的孩子。几乎每次的霸凌行为都有着跟随者和附和者,他们有的参与霸凌,有的在一旁加油起哄助威,而在我经手的某个案例中还出现了指挥者。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以尝试保护的角色出现的,他们尝试阻止欺凌行为,但是效果不确定。
整个霸凌事件中,现场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整个欺凌的过程,不管是助长事情的发生或者是试图阻止,还是旁观者,每一名学生都会受到整个欺凌过程的影响。所以,不管是对于欺凌中哪一种行为或者是哪一个学生都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类似的事件中,还包括了谦让心理。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中,不应让谦让成为孩子懦弱的理由。比如我的母亲曾教育我:比你小的你要让着,比你大的你要敬着。所以家长那种忍与让的心理特征,会传给我们的子女,尤其是在孩子受到侵害时,孩子不敢向家长或者老师诉说。比如弟弟还小,你就不能把玩具给他?类似这种教育孩子的言行,听起来是很有礼貌的谦让,实际上家长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且亲手破坏了孩子的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孩子被同学欺负怎么办?其实,我们的课本中还有没有孔融让梨?社会伦理公德的教育是必须的,心理疗愈则有可能会起相反效果。
基本上关注校园霸凌当事人的哪些点?应该怎么做?对于实施霸凌的学生,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一般来讲都会非常关注,并且想到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了解当事人生活学习背景,包括家庭状况、同学关系等,找到造成他们施暴行为的那个基点和动因,了结他们施暴的原因、施暴当下的感受以及继续施暴的原因,是心理与感官的满足,还是有其他的原因继续施暴?有哪些实质性的收获(金钱、欲望、尊重等等),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同时,在他们身上发现优点和长处。
我将霸凌者分为两类一种是转移心理(包括为了得到所谓的自尊、嫉妒、权利欲、支配欲等),一种是报复心理(包括将外来的暴力、压力带来的不舒适发泄到比他弱小的同学身上)比如家里或者社会上对他使用了暴力,他就会用同样的暴力制造让家长不舒适的事情)。对于转移心理,我想是不是更应该侧重于“使用、关注”他们,也就是老师或者家长指派他们担任某一事务性工作的指挥员,我们对他的指挥过程中加以引导;而对于报复心理,当我想是不是应该更侧重于“服务、辅助、参与”。
对于受虐的学生,这也同样是重点。我觉得:
一方面要积极观察、主动关心。虽然这样会牵扯教师很多教学时间和精力,但作为成人积极进行心理关注是减少校园霸凌最好的方式,没有之一。因为在校期间,那些受害的学生很少会有主动和教师以及亲人进行沟通的,因为可能他们反馈过,但是家长和老师没当回事,是不是你惹他了?为什么他不打别人就打你啊?不仅让被害者不再求援,反而让施暴者变本加厉。长此以往,有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出现、恍惚、焦虑、平时表现紧张,比如频繁咬嘴挤眉弄眼等状况,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配合而不是相互埋怨,导致事态升级后,受害者反而更向内找原因,认为自己的出现才是问题的根源,进而厌学、自残乃至走向极端。
另一方面:及时跟进相应的辅导。确认其是否遭受校园霸凌现象。我们一旦确定了某学生被霸凌了,就要及时介入,跟进辅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真诚和真心关怀,而不是泛泛的关心和“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之类的开解,要鼓励他们主动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使他们重新感受到安全感,教授他们正确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这里更要让孩子和家长学会善用法律和自我认知的纠偏。
当然,是否引导孩子和家长对自身进行理性分析、分析诱因,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很多情况,孩子的认知纠偏是比较容易的,反而是家长的认知不容易改变,需要老师们重点提醒家长在于孩子交流时的禁忌。
同时,我觉得对旁观者不要放松心理关怀。我想,老师们是不是可以注意对这些人进行抽样调查,观察他们的心理、行为变化情况,同时多以互助为主题在学生中间开展手拉手之类的活动,进行心理团辅,要注重培养其正义感。避免他们成为校园霸凌的继任者或者帮凶。
感想前几日,我去了某学校上了开学第一课法制教育课。除了法律、反诈、禁毒之外,也特别强调了校园霸凌心理等内容。
校园欺凌,本质上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和方式;同时,校园欺凌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青春期、攻击性等心理行为特征有关。
人的本能中包括占有。而想让孩子远离校园暴力,家长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行为引导,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和小细节,让孩子明白,哪些权利是他应该享有的,以及在权利被侵犯时怎么去保护自己然后再去维权。
校园霸凌行为在根源上讲,起源于所在家庭,作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常见于中小学校园。因为霸凌行为很多具备形式多样、隐蔽性较强的特征,防治校园凌行为、以及做双方心理咨询工作,肯定会出现各种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采取消极措施处理。
反校园凌霸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也是长期的心理疗愈工程,我想,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如果能有良好的平等的沟通合作,特别是如果我们能有效的跟孩子沟通,给孩子带来关爱,会不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提前驱散心理阴霾,愉悦地平安地健康的成长发展呢。
制图网(www.makepic.net),专业的logo免费设计在线生成网站,全自动智能化logo设计,商标设计,logo在线生成!
欢迎使用制图网制作属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不仅专业而且经济实惠,全方位满足您公司品牌化、视觉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