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关注我哟
点击新闻与写作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编者按
记者写新闻稿时,大多数时候都会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怎么写得漂亮。从很多经典的消息作品中的导语就能看得出来这一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有的记者写到最后,对于结尾就没那么关注了,草草结尾的情况也不少见。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结尾应当怎么写才能更漂亮。
什么样的结尾才更漂亮呢?
最是忌生硬,有话要间接地、隐蔽地、巧妙地说,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感染读者,言近意远,言尽意不尽。清代著名评论家李渔甚至认为,结尾比开头更重要:“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说是开头宁可象处女一样文文静静的,也要把惊天的响动留给结尾。
笔者读2017年4月3日、4日、5日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版,两个头条就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特别是文章的首尾内容。下面来看具体的例子分析。
你看那双经历风霜的手,在拇指大小的面团上,两只手上下翻飞,几下过后,脑袋、脖子、躯干,一只燕子的轮廓已经出现。还没来得及歇息,剪刀已经上手,伴着“噌噌”的剪刀声,燕子的脑袋变得有棱有角,尾巴也开始有了脉络,不到一分钟,如同变魔术一般,一个燕子形象的面点就在手上完成了。
这是2017年4月3日乔栋写的《剪成花馍千百变》的开头,好像听一个说书人绘声绘影舌灿莲花;又像看电视,一个一个精美的镜头画面呈现在你眼前。
报道结尾也很见用心,以花馍制作者的一席话来照应开头:
高金凤老人端着做好的子推馍左看右看,像打量着自己的孩子,“好久没做啦!现在村里做这东西就是用来‘玩’的。你这次来倒是提醒我了,我应该把家伙什拾掇拾掇,今年清明再好好做一些给孙子孙女。毕竟有了这些东西,感觉才像过节嘛!”
从“像打量自己的孩子”,说到要“好好做一些给孙子孙女”,一句“有了这些东西感觉才像过节”,意味深长,言尽意不尽。
2017年4月4日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头条是徐元锋写的《茶林深处有人家》,文章这样开头:
古木参天,粗壮的高山栲(kǎo)需两人才能围抱,香樟、小叶榕星罗棋布;林荫下面是古茶树,虬枝盘曲,干如臂腕;地面多是蕨类植物,铺下绿色的毯子。空气中散发着丝丝香甜气息,阔叶乔木、古茶树和小灌木丛,构成了立体的森林大氧吧。夕阳西下,得一段“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况味,让人忘却尘俗。
这里是景迈山古茶林。景迈山地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靠近中缅边境线,山上有2.8万亩栽培型古茶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此文的开头文笔优美,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觉阅读真是一种享受。而在报道结尾,记者依然给读者延续了这种享受:
今年5月,澜沧机场预计通航。到那时,从昆明去景迈山,会省去许多鞍马劳顿之苦。南共说,景迈山的古茶树交叉分布,虽然价值不菲,但茶农绝不会偷采别人家的一片叶子,这就是淳朴的景迈人家——到景迈山,不仅养眼清肺,还会返朴养心。
由“养眼”到“养心”,开头说茶乡景,结尾则说茶乡情,优美的不只是文笔,描写的内容和意境又往深处开拓了。
好的报道都是这样,开头结尾就像牛郎、织女,虽不能执手相看泪眼,中间纵然隔银汉迢迢,也总会你望我顾,遥相呼应。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版头条篇幅相对大些,话题也软,谋篇布局也就给记者多了一些经营空间。但有空间终究只是客观因素,不是给了篇幅就能写出好的开头结尾,甚至写出了好的开头也未必能写出好的结尾,要不何来“虎头蛇尾”一说呢?事实上,“开头很重视、结尾常草草”的现象十分普遍。来看下面这个具体的例子。
人民日报“生态”版头条篇幅也相对宽松,2017年4月5日丁汀的《美舍河,美丽难舍》,开头确实十分打眼,令人一读遽然难舍:
2017年的春天,在很多海口人的眼里,是从美舍河的复活开始的。
最先复活的是沿线泥土,脱去混凝土,露出棕色的皮肤,自在呼吸。然后是岸边的苦楝树、红树,扎下根,在春风中展颜。再是水中的苦草、狐尾藻,倔强生长。水中的鱼引来了鸟,河水活了,流水生风,给城市带来灵气。
这样的开头使人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文字优美纯净,让人听到一种富有个性的叙述声音。
而在报道的结尾,这种富有个性的声音消失了:
“家门口有公园,公园里有湿地,滩涂上有菜地,我们的幸福感要爆棚了。”家住美舍河边的市民李范琴说。
上面的文章的结尾不能说是“草草”,只是回复到平常,不比开头,像丁汀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样,忽闪着灵气。
其实,拿出写开头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结尾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一些,这篇报道里不乏好结尾的素材。例如该文倒数第二个小标题为:“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水质、生态修复见成效”。这部分内容说的是美舍河治理体现了水体综合整治的新理念,完全可以作为最后一部分。这样,逻辑上也是顺畅的,从一条河流的治理模式延展到生态治水的新理念,有递进的意义蕴涵其里。
那么,这篇报道就可以这样结尾:
在美舍河国兴段,施工单位桑德公司项目经理刘勤港告诉记者,根据水务专家施工方要求,拆除混凝土岸线、沿线市政管道施工、栈道铺设、红树林种植会同时进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解释,美舍河治理与他参加过的其他项目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只有土归土,树归树,生态一体修复,才能让水体恢复自净功能。”
同样是用直接引语结尾,某个普通群众说的话,只是浅表层面的烘托,而水务专家说的话,则如画龙点睛——它道出了一些值得读者深思的新东西,让读者的视野在瞬间扩大,从而既深化了美舍河整治的意义,也点出了它在宏观层面上对水体治理新理念的探索性意义。由点及面,由微观而宏观。
结尾要尽量照应开头,注意把报道中“不乏好结尾的素材”抠出来,关键是要牢牢树立这个意识,主动、用心去“抠”。
例如,人民日报“记者调查”《这里的社会足球为啥这么火?》一文,结尾正是这么“抠”出来的。
这篇稿子主要反映包头市社区足球建设这两年取得的成就。原稿结尾时,记者采用深化拓展的手法,一笔从包头说到全自治区:
包头的社区足球发展是内蒙古的一个缩影。内蒙古民政厅副厅长索耀乐介绍,内蒙古提出了社区足球“六个一”工作目标,即建立一个社区足球组织领导机构,建成一支社区业余足球队伍,落实一块场地、安排一项发展经费、组织一次社区联赛、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自治区新建社区足球场地近300个,营造了浓郁的足球运动氛围。
工作味很重,辞意俱尽,语言没有一点余韵。
大样出来后,孔祥武与几位编辑一起再三推敲,把文末几段提前到文里消化,“露”出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队员陈润平在包头市国税局工作,在一次比赛中手臂骨折,绑了一个多月石膏,又回到了绿茵场上。
“踢足球难免有个磕磕碰碰,如果因为摔伤了就挂靴退役,那也太不爷们儿了。”陈润平说,“踢球对我的诱惑太大,不踢球浑身都难受。每周踢球的那几个小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但只要跑得动,我们就会踢下去。”
这篇报道开头从在社区踢足球的年青人的比赛说起,结尾落到在社区踢足球的一群60后、70后“老男生”身上,自然而然,又平中见奇,多了几分余韵。
其实,从首尾照应的角度论,此篇和美舍河篇的原稿结尾,也是照应了开头的。改来改去,无非是把结尾弄得更漂亮一些。
(作者系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
(本文原题为《好的结尾应照应开头》,原载自《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1.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2.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26.com
4.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5.其他问题添加小助手微信号:xwyxzxzs
制图网(www.makepic.net),专业的logo免费设计在线生成网站,全自动智能化logo设计,商标设计,logo在线生成!
欢迎使用制图网制作属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不仅专业而且经济实惠,全方位满足您公司品牌化、视觉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