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过谎吗?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谎呢?
谎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有些是善意的有益的,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白色谎言;而有些却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故意伤害别人或者占别人便宜的恶意谎言,则是黑色谎言。
白色谎言其实无伤大雅,甚至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比如爱情中很多甜言蜜语,都属于白色谎言。
黑色谎言恰恰相反,是充满了邪恶的谎言,是为隐蔽错误或报复式陷害的假话,是利己性谎言。
同时,也就伴随着对他人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不是所有的黑色谎言,都是深思熟虑预谋已久的结果。
绝大多数的黑色谎言,都是由于恐惧、害怕、愤怒、被临时创造出来的。
而当撒谎者冷静下来后,通常都会后悔不迭。可是谎言一旦被制造出来,往后的发展已经不是说谎者所能控制的。
今天我们来看一部电影《狩猎》,看看一个4岁小女孩随口的谎言是如何被成人世界的自以为是慢慢放大,从而让一个男人走向崩溃的边缘。
01
一个谎言的诞生
故事的主人公卢卡斯人到中年,他刚刚与妻子离婚独自一人居住,卢卡斯心地善良且个性温和,在一个小镇的一家托儿所做幼师,小孩们都很喜欢他。
卢卡斯的好朋友西奥有一个女儿克拉儿也在卢卡斯工作的托儿所上学,因为工作所需加上是好友的女儿,卢卡斯对克拉儿也特别照顾和亲近。
有时因为工作太忙西奥没时间接送,卢卡斯会顺路送克拉儿上学。没想到这种亲近导致了情感尚未成熟的小女孩产生错觉,做出了错误的感情投射。
有一天在托儿所,卢卡斯正和一群小男孩一起玩摔跤游戏,卢卡斯装死躺在那里。
克拉儿看到卢卡斯,突然冲过去抱着他亲了一下他的嘴,卢卡斯马上拒绝并指出:
“这是不可以的。亲吻只限于爸爸和妈妈。”
这里要说明的是: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些小女孩会对爸爸等比较亲近的男性会产生类似于情侣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又或者有些小孩子会下意识地在模仿影视剧里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关注。这些行为等他们长大点就能区分了,并不是什么早熟。
但没想到遭到“拒绝”的克拉儿“因爱成恨”,为了报复卢卡斯,她向老师说了一个谎:
“卢卡斯把他的小弟弟给我看。”
此时的克拉儿被愤怒情绪冲昏了头脑,年轻很小的她根本没有想到她的这一句话引起了后面的一连串风波。
02
不能识别谎言,
你就无法识别真相
克拉儿的一句气话引起了校方的极度重视,校长找来了朋友一起与克拉儿谈话,想进一步了解事情。
校长一开始问她时,她是否认。
她在试图结束这一个谎言。但在校长们的“引导”之下,克拉儿最后还是点头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此时的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承认自己说谎,是个会说谎的小孩;要么把谎言继续说下去。
她最终选择了后者。
而更重要的是校方在这里犯了一个技术上的错误——
校方与克拉尔的谈话中有着大量的引导性封闭式问题,
例如:你是不是看见过卢卡斯的隐私部位?
他是不是在这里给你看的?
这种预设的封闭式的提问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
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这极难判断信息的真伪。
要知道,儿童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多个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会呈现不同的表征,4~6岁的小孩其中一个表征就是爱说谎,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说谎,更不是因为他们是不诚实的孩子。
而是因为,这是他们探索外界信息与自有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方式:
我知道的事是不是你也知道?
我说假的你会不会相信?
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但毕竟说谎的只是一个小女孩,成年人要识破这种谎言其实并不难。
只要多提一些开放式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孩子往往会因为缺乏逻辑性而露馅,但显然校方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从而让事件进一步发酵。
03
被误解的人,
有时百口莫辩
这场“失败”的谈话,直接给卢卡斯“定了罪”。
卢卡斯试图找西奥一同去找校长解决问题,但遭西奥拒绝了,并对卢卡斯威胁道:
“如果你碰过我女儿,我会亲自朝你头开一枪,
而且我认为你做过,她是这么说的。”
最好的朋友尚且如此对他,其它群众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偏远的小镇里,消息迅速扩散,引起了民众强烈情绪。
警方迅速地介入调查,经过一番审讯后,由于证据不足,卢卡斯被释放了。
在法律上卢卡斯是无罪的,那在群众眼里他就是清白的吗?
很可惜,并不是。
逻辑学上有个原理叫“证有不证无”。
因为法律讲的是证据,需要你证“有”,证明的是你是否做过,如果证据确凿,那你就是有罪的。相反,则无罪。
但群众不一样:而群众却需要你证“无”。
当谣言已经开始散播,群众要的是你凭什么说你没做过。
“没有”,是极难用证据去证明的。
比如,要证明宇宙中有生物,我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因为我就在这里。
但要证明除地球以外没有生物,则需要无时无刻搜索遍宇宙所有空间,才能得出结论。
所以这两种问法的论证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同理:群众认为卢卡斯有罪,小女孩的一句话就够了。
而卢卡斯要想解释自己没做过,却难得多。
百口莫辩的卢卡斯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04
谣言,
容易侵占每个人的理性
卢卡斯被学校辞退了,朋友再不相信他,女朋友也离他而去。
法律不能“伸张正义”,高举“正义旗帜”的群众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对付“人渣”卢卡斯。
超市不给他买东西,有人用石头砸他家窗户,甚至有人为了泄愤,把他唯一的伙伴,他养的一条狗给杀了,再扔到他家门口。
就这样,一个凭空捏造的谣言,对他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爱犬被杀,女朋友与他决裂,原本要和他一起居住的儿子也被前妻叫回。
那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相信谣言?
因为传谣者和信谣者的都有这样一个逻辑:
宁可信其有,不可无信其无。
当听到一个谣言的时候,相信,不会对你造成什么损失;
但不相信,你可能会付出严重的代价。
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人们通常都会选择相信。
克拉儿与妈妈的一次对话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克拉儿:你们在生卢卡斯的气吗?
妈妈:不关你的事。
克拉儿:他什么也没做过,那些是我胡说的蠢话,仅此而已,这不是真的。
(这是克拉儿第二次试图结束谎言)
妈妈:亲爱的,你可能无法理解,但这种事是会发生的,你的大脑潜意识选择忘记发生的事。
就算克拉儿说出“他什么也没做”,妈妈也用“潜意识选择忘记”来自行解释克拉儿现在的话。
为什么?
我们试着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
如果卢卡斯是被冤枉的。我们会失去什么?什么也没有,受伤害,受攻击的是他,不是我。
相反,如果他真的是个变态。我们却放过他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宁愿当他就是个坏人,这样的选择会更安全。
再举个例子:非典时期,有人传言说用熏醋可以预防病毒。很多人就相信了,为什么?
因为如果是假的,你大不了就被醋熏一下,对身体也没多大坏处。但万一是真的呢?
你就错过了预防病毒的好办法,有感染病毒的风险。
克拉儿的父母对卢卡斯的态度,也是我们老话里常说的:“宁杀错,勿放过”。
05
真相大白
很快到了平安夜,全镇的居民都欢聚一堂到了教堂,卢卡斯却孤身一人前往,看着在台上唱歌的克拉儿。
卢卡斯心中委屈到达了极限,他走西奥面前抓住他的衣服说:
“你看着我的眼睛!看到什么了吗?什么也没有,一无所有。”
因为西奥和卢卡斯是好朋友,影片在一开始就交代了,西奥知道卢卡斯撒谎时,会忍不住眨眼睛。
所以看着卢卡斯无比坚定的眼神,西奥心里意识到,自己冤枉了他。
晚上回到家,克拉儿向西奥说出了真相——卢卡斯什么都没做过。
西奥听后激动的流下了眼泪,马上冲到楼下带着食物和酒去找卢卡斯。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如果说,黑色谎言代表着恶意,那么人们对谎言的渲染,放大,其实也是对恶意的恐惧。
在这个谣言里,卢卡斯承担了一个“坏人”的角色。
人们把对“坏人”的恐惧和痛恨,都投射在卢卡斯身上。
这也造成了人们对他的破坏和攻击,人们想通过打倒事件中的那个“坏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恐惧。
最后,
电影名叫《狩猎》,但一直到最后几个镜头,导演才点出了“狩猎”这个主题。
那时候,事件过去了一年,一切都回归了平常。卢卡斯的儿子在今天要举行他的成人礼。
他将会得到一把猎枪,表示已经是成年的他可以去打猎了。
正当卢卡斯在森林里教儿子怎么拿枪的时候,突然有人在远处向卢卡斯开了一枪。
好在,他躲过了这一枪。回头看时,开枪的人正站在阳光里,但根本看不清对方是谁。
而电影的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也说,开枪的可以是任意人。
到这里,我们也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跟打猎没有任何关系,却叫“狩猎(The Hunt)”。
因为卢卡斯早已是被人们盯上瞄准的“猎物”。
对于猎物,人们都想杀之而后快。
而狩猎者,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前面提到的,因为对恶性事件的恐惧,使得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理智。
就像前不久发生的哮喘女童被体罚至吐血的事件,一开始在网络发酵时,许多网友都去攻击那位老师。
但稍微用理性分析,就会发现这个事件存在很多疑点。
只是当时的网友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们对坏老师的憎恶,都发泄在那位老师身上,而忽略了追溯事实的真相。
而另一类狩猎者,他们本身就带着恶意。
他们只是躲在树丛背后,等待一只被惊动的麋鹿跑到他们射程之内,然后享受扣动扳机的快感。
在电影中,那些自恃“正义”的群众,对卢卡斯进行的各种排挤、辱骂、歧视、指责、污蔑、暴力,同样是一种人对人的狩猎行为。
就像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隔着网络,站在道德制高点屏障的后面,发动网络暴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至于真相是什么,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而人们会听信谣言,也是因为世界存在太多恶意,我们很容易被恶意带跑。
我们很难一眼看清真相,也很难阻止谣言的出现,
但只要维持基本的判断力,我们就能做到不被带偏,不信谣,不传谣。
正如影片里西奥对女儿说的那样,如果人们能做到互相支持,那恶意总有一天会散去。
制图网(www.makepic.net),专业的logo免费设计在线生成网站,全自动智能化logo设计,商标设计,logo在线生成!
欢迎使用制图网制作属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不仅专业而且经济实惠,全方位满足您公司品牌化、视觉化的需求。